在中國時報宣布大裁員後,朋友跟我說中時裡面才剛進行了2億元的辦公室裝潢,於是我前往目睹。
很難想像整個中國時報的編輯部、業務部,其他雜七雜八部門,現在都搬到地底下四樓辦公。
這個超大的地下樓面,原來是印刷場,但機器後來都拆走了,因此經過整修後,原本在樓上的部門通通往地下碉堡搬遷(員工一手說法:地下工作人員)。
這是一個沒有對外窗戶的地下空間。我看到米果所說傳說中那座藏在地下四樓的室內籃球場。只是籃球場並沒有人在打球。
走進入口處,有貼了一張公告:「週一至週五,限凌晨1:30至早上8:00之間開放。」
朋友說,誰會凌晨1:30來打球呢?
走在走廊,我感覺這個2億元的裝潢是很有趣的,任何外人走過去,都可看到裡面的員工在做什麼,連螢幕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是因為裡面員工座位還比外面走廊還低一些,且全部都用透明玻璃,因此你在裡面幹什麼,外面都瞧得一清二楚。
這裡就是中時編輯部「其中一處角落」,由於時間還早,員工還沒來上班。只是以後若裁員了,這裡可能會空出許多位子吧。
編輯部一角。雖然燈光打得很亮,四處都是透明玻璃,但由於是在地底下四樓,朋友說,他還是比較喜歡有真正的窗戶。雖然我不信風水說,但總覺得把整個報社作業搬到地底下四樓,不等於進入暗無天日之處嗎?
由於這裡曾是報紙印刷場,因此各個角落都把一些拆下來的機器零件拿來當裝置藝術。雖然花了2億元,但整體上那種氣勢還是沒有出來,走在裡面有一種年華逝去的感覺。
另一個印刷零件充當的裝置藝術。朋友說,這裡的裝潢很像預售屋的實品屋,而不是真正裝潢。他敲了敲壁面,「看,都是三合板。」又叫我踏一踏木地板,「都沒鋪好,踏起來還會陷下去。」
裡面有個賣咖啡的義大利餐廳。諾大的空間,卻幾乎空無一人,顯得有些寂寥孤單;或許入夜後才會熱鬧吧?雖然沒什麼人,但吧台區共有四名女服務生。
有個有趣之處,坐在裡面,三不五時就會聽到一陣轟隆隆的聲音。原來是這裡就在萬華火車站附近,因此包括火車,還有高鐵都會經過。而一經過,你就會聽到這種震動聲。朋友還可區分出這是火車,還是高鐵經過。
剛才看到裝潢的都在地面下的部分。我們走到樓上的部分,這裡是真正有窗戶,太陽曬得進來的。但這些諾大的地板空間現在都廢在那裡,等待裝潢中,但聽說目前停擺了。空空曠曠,大白天,除了靠邊的陽光外,裡面一片漆黑,顯得這家公司的前途似乎也如這間以前的編輯部一般。
我們來到另一個樓層。這聽說以前是中時電子報的辦公室。也是有窗邊陽光,很漂亮,但現在都拆空,原來的人都往地下碉堡移動,這裡還不清楚要做什麼。感覺挺欷噓的。
3 則留言:
如果是我,我一定租出去賺租金,有窗戶的租金收入高。
地下四樓,感覺好像動畫中的基地一樣。
反共復興,統一中國的基地嗎?
goo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