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來看看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怎麼抄 Fortune

光看封面,誰會知道這在這兩本讀者取向南轅北轍的雜誌裡,竟然有兩篇長得幾乎一樣的文章。


除了台灣,美國這禮拜也在吵抄襲(plagiarism)事件,起因是爭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 Hillary Clinton(就是柯林頓總統老婆)指控對手 Barack Obama 把別人文章中的整段話拿來用在自己演說中,卻沒說明來源。

以下這句話真的超爆笑了。希拉蕊女士說:“Plagiarizing is the second worst kind of cheating.” (抄襲是第二下流的欺騙)。

今早開車時,剛好聽到 ICRT 兩位DJ在討論此事,「那第一下流的欺騙究竟是什麼?」

然後他們就在節目中笑得悉哩嘩啦。

我楞了一下,也笑了。我想,對希拉蕊來說,最嚴重的,應該是柯林頓的欺騙老婆偷腥事件吧。

此事後話。且說週一,上班途中在捷運站上翻開壹週刊,剛好看到蘋果日報/壹週刊集團老闆黎智英先生這一期文章在評論微軟想收購Yahoo(雅虎)的事件(標題:Yahoo!=AOL)

讀著讀著,我覺得非常眼熟,同樣的論點與文章鋪陳似乎前幾天才在哪看過啊?

我趕快翻翻我的公事包,找出上一期的 Fortune 來對照一下。挖塞,還真的哩。

基本上黎智英先生在這篇文章的論述,連核心看法,都大量挪用了 Fortune 2008/2/18日出刊的其中兩篇文章(但卻完全沒提來源):

Microsoft’s AOL or Microhoo? (就是把微軟收購 Yahoo 形容為當初的AOL。)

Microsoft's war plan

我舉兩個例子,中英文對照,其他的我po在最下方。

(點圖可放大)



依照 Hillary Clinton 的指控,那麼黎智英先生顯然也是犯了抄襲啊。

(若你看了覺得不是這樣,歡迎讓我知道。但其實我覺得黎佬應該是有看Fortune那一期應沒疑問才是。)

以下是更多雷同處:

微 軟 是 要 羅 致 雅 虎 的 科 技 人 才 嗎 ? 雅 虎 近 年 已 陷 入 沉 船 般 的 困 境 , 樹 倒 猢 猻 散 , 很 多 好 的 科 技 人 才 早 已 擇 善 而 棲 , 走 了 不 少 。 甚 至 楊 致 遠 重 新 掛 帥 掌 舵 , 也 不 能 吸 引 走 了 的 人 回 巢 。


而 且 , 微 軟 、 雅 虎 企 業 文 化 大 不 相 同 ; 就 算 收 購 成 功 , 兩 間 公 司 的 文 化 衝 突 必 定 會 導 致 更 多 人 才 流 失 。 現 時 美 國 有 理 想 的 科 技 人 才 , 大 都 加 盟 Google 或 Apple 般 當 時 得 令 的 偶 像 派 公 司 。 對 自 己 的 能 力 有 信 心 的 人 , 更 往 往 自 立 門 戶 , 搞 start-up 。 自 己 創 業 , 既 有 挑 戰 性 又 有 搵 大 錢 的 機 會 。 有 想 法 的 科 技 人 才 又 怎 會 垂 青 雅 虎 般 的 「 百 年 」 老 店 ?

What exactly is Microsoft buying here? Technology? Yahoo has been managing a declining asset since Google invented a better way to do search, then figured out how to sell (And sell! And sell!) relevant ads against its superior results. Technologists? Talent has been fleeing Yahoo Central since Terry Semel got there — and the fact that co-founder Jerry Yang returned to get the company back on track hasn’t yet lured any of those Smart Dudes back.

Nor will it: Smart techies only want to work for startups these days. And let’s not even talk about the clash of cultures that such a merger will surely create.


例 如 , 現 時 紅 透 半 天 的 Facebook 本 來 已 是 它 的 囊 中 物 , 甚 至 跟 Facebook 的 CEO Mark Zuckerberg 協 定 以 十 億 美 元 作 為 收 購 價 了 , 但 臨 門 一 腳 , 舉 棋 不 定 , 三 心 兩 意 , 害 怕 買 貴 了 貨 , 結 果 錯 失 良 機 。 到 回 頭 要 人 家 減 價 為 八 億 五 千 萬 元 , 這 反 而 給 Zuckerberg 一 個 脫 身 的 機 會 。 後 來 Zuckerberg 以 兩 億 四 千 萬 美 元 的 天 價 賣 了 1.6% 股 權 給 微 軟 — — 相 當 於 整 間 公 司 市 值 一 百 五 十 億 美 元 。

Fortune has learned that in the fall of 2006, Yahoo failed to buy Facebook for $1 billion - even though Facebook's young CEO, Mark Zuckerberg, already reluctantly agreed to sell to Yahoo.

Shockingly, Yahoo effectively reneged on its offer, say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negotiations. In a nasty case of financial "analysis paralysis," former CEO Terry Semel and former finance chief and current president Sue Decker came back to Facebook with an offer of $850 million-even after they had agreed on the larger number. It gave Zuckerberg the out he craved.

Late last year Microsoft bought a small stake in Facebook that values the company at $15 billion.

同 樣 , 雅 虎 也 幾 乎 買 到 了 YouTube , 亦 因 為 猶 豫 不 決 、 裹 足 不 前 , 以 致 吃 到 了 口 中 的 deal 也 給 Google 搶 走 。 還 有 , 雅 虎 也 認 真 考 慮 過 收 購 Jotspot — — Facebook 和 Myspace 等 social network 科 技 的 原 創 者 。 同 樣 也 因 為 意 向 不 堅 定 , 而 給 當 時 還 羽 毛 未 豐 的 Google 收 購 了 。 (黎英智寫錯一個地方,Google並沒有買下Facebook)

Late last year Microsoft bought a small stake in Facebook that values the company at $15 billion. Yahoo also botched the acquisition of YouTube, a deal it had in its grasp but that went instead to Google. And it lost smaller deals as well.

For example, Yahoo looked hard at JotSpot, a startup Google also bought that gives it the technology and people that can be useful in building the type of social-networking applications that have made Facebook such an early success.


有 一 個 時 候 , 雅 虎 的 graphical display 廣 告 帶 來 不 錯 的 利 潤 , 可 是 這 門 生 意 已 在 走 下 坡 , 與 此 同 時 Google 則 創 新 了 不 少 賣 廣 告 的 方 法 。 時 至 今 日 , 如 果 雅 虎 想 增 強 它 的 廣 告 收 入 , 最 簡 單 和 有 效 的 方 法 是 讓 Google 幫 它 推 銷 它 的 search engine 的 廣 告 。 Google 推 銷 廣 告 的 能 力 比 雅 虎 實 在 強 大 得 太 多 了 。 雅 虎 有 能 力 迎 頭 趕 上 嗎 ? 想 也 不 用 想 了 。

While Yahoo was enjoying fat sales of graphical display ads, Google was building a multibillion-dollar business out of paid search. When Yahoo focused on big advertisers on its own sites, Google figured out a brilliant way to sell ads for other web publishers, an innovation Yahoo is only just getting to in earnest this year.

...According to people close to him, Yang has decided recently that he wouldn't take the one step that could have immediately boosted Yahoo's financial fortunes: a deal to allow Google or Microsoft to sell search ads on Yahoo's behalf. Such a move would have strengthened Yahoo's bottom line primarily by drasticall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money Yahoo needs for expensive data centers full of server computers, plus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other costs.


矽 谷 現 時 流 傳 的 看 法 是 , 完 成 收 購 , 雅 虎 便 會 變 成 微 軟 的 AOL 。 還 記 得 二 ○ ○ ○ 年 , 宣 布 合 併 時 , Time Warner 的 Jerry Levin 和 AOL 的 Steve Case 在 台 上 互 相 擁 抱 、 歡 欣 若 狂 的 陶 醉 情 景 嗎 ? 那 個 時 候 , 不 只 他 們 兩 個 陶 醉 , 整 個 華 爾 街 也 為 這 個 合 併 而 陶 醉 。

The Valley view, then: Yahoo (YHOO) will be Microsoft’s AOL. Microsoft is paying too dearly for too little. When AOL and TimeWarner (TWX) merged, the Street went crazy with the wonderful possibilities that the synergy would bring: Combine AOL’s online reach with TimeWarner’s content? What a no-brainer! A no-brainer is right.


微 軟 應 該 更 專 注 地 改 善 和 發 展 PC 的 運 作 平 台 ( OS ) 和 Office 軟 件 , 維 持 當 前 兩 者 超 過 百 分 之 九 十 的 市 場 佔 有 率 , 放 棄 無 謂 的 Search 、 XBox 和 Zune 等 分 散 注 意 力 的 生 意 。 Computing ( 電 腦 操 作 ) 將 會 從 個 人 電 腦 轉 移 到 網 上 進 行 , 只 要 微 軟 可 以 在 這 方 面 維 持 天 下 無 敵 的 優 勢 , 有 沒 有 雅 虎 又 有 什 麼 相 干 ?

Microsoft should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Unbundle what it already has. Get rid of everything that isn’t core! Microsoft is the monopoly provider of desktop operating systems. Guess what? It’s a great business!

Want to juice the stock price? Get rid of everything that’s unrelated to the business of improving the OS — search, xBox, Zune, etc. That OS, by the way, is quickly starting to move up into the cloud. It’ll be enough of a challenge to maintain Windows’s dominance as that happens.

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九把刀:還投票幹嘛?你不是已經是最大獲利者了嗎?

背景知識九把刀認定一名高中生陳漢寧抄襲他的作品而得獎,他既不想提告釐清,但又想私下強迫這名學生承認他有抄襲。只是這名學生自認沒抄,他背後有五名文學評審替他背書認定沒抄襲...


此事引起部落格圈廣泛討論,連朱學恒這麼一個在blog圈內呼風喚雨的人,都直接認定學生有抄襲,直接發起網路公投要制裁這名學生。

只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此事獲益(甚至是獲利)最大的已經是九把刀了。若事件雙方都已經是出書的小說作家,九把刀一定不可能這麼搞的,因為無法拿出「一槍斃命」的證據前,他必然不肯給對方這麼白白增加曝光與銷售量的機會。


但陳漢寧畢竟不同,他沒出書,不斷製造陳漢寧話題,受益的就只有一人,您,九把刀先生。


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Dan Brown 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以及 JKR女士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沒錯,兩本都曾被告過抄襲。 而去指控他們抄襲的作者,書籍銷售量都因媒體曝光而跟著水漲船高。


Dan Brown 的抄襲有兩次相當有名的被告事件,我只舉其中一個:由康乃爾大學新聞系教授 Lewis Perdue 提出的。


Perdue 本人出過20幾本書,自己又是教寫作課程,因此他若認定有人抄襲他的作品,這應該是有高度的可信度。他的說法是他有兩本書:Daughter of God 跟 The Da Vinci Legacy 中的內文被 Dan Brown 的達文西密碼大量抄襲引用。


比如達文西密碼一開場,記得嗎?「有個達文西學者(館長)被兇手殺死了,他是本案第四個被殺的,學者死前,掙扎地留下最後一道謎題,謎題是用他自己的血寫的,且寫在他身體上。」


很熟嗎?其實 Perdue 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The Da Vinci Legacy 」也是這麼開場的。


Perdue 找了一位語言學教授幫他整理出兩本書更多雷同之處,這個列表很有趣,絕對不輸網友幫九把刀整理的,有興趣請看此


重點不在這裡,因為 Perdue 的官司最後還是輸了,而他不甘心還架了一個部落格大罵 Dan Brown 無恥之至


重點是:Perdue 因為這個事件,他的出版商很高興,因為曝光量大增,他這兩本冷門書反而在2004年1月重印銷售,到同年三月短短兩個多月,"Daughter of God"賣出 23萬本,"The Da Vinci Legacy" 則賣出約 27萬本。


Perdue 本人堅稱此事非關金錢,但他在官司中也要求,勝訴的話,Dan Brown 數千萬本版稅通要歸他。


在看第二例:哈利波特的抄襲事件。


這是由一個不得意的女作家 Nancy Stouffer 提出的。她也曾寫過一系列童書,包括 muggle(麻瓜,相對於精靈世界,指人類)一詞就是她首先在她的 "The Legend of Rah and the Muggles" 書中獨創的。


她另外還曾寫過一個叫 Larry Potter 的主角,跟Harry Potter 一樣,都是戴眼鏡黑頭髮的小男生,兩本書也都有 Lilly Potter 這個角色(只是拼法稍異,一個是 Lily 一個是 Lilly。)


巧合嗎?


這案子後來也被法官丟出來了,Stouffer 自己有些文件被發現作假,所以法官不採信她的其他說法。她自己後來又架了一個網站叫 The Real Muggles尋求翻案。


Stouffer 之前雖然寫童書,但出版一直不順,後來似乎只發行過一本,後來官司期間,聲名大噪,馬上有出版社來跟她談版權,重新幫她發行。但隨著官司落敗,後來這家出版社也倒閉,兩方對於發行權又鬧得十分不愉快。


重點:除非是 word by word 句句抄襲,這類概念相似的小書似乎不乏總有人發現相似之處,而作者之間藉著互打官司,也總是能提高雙方知名度而互利。


回過來台灣,九把刀已經是暢銷書小說的人氣作家,而獲台北文學獎的高中生陳漢寧則是參賽得獎,獎金6000元,沒出書。著作權官司最著重的部分是保護作者/或所有權人的商業利益,因此就此案目前的曝光量來看,九把刀在網路上獲得空前聲援,加上媒體曝光,想必接下來幾個月必能轉換成小說銷售量的增加,替自己賺進一筆龐大的獲利。


而陳漢寧呢?他並沒有出書,此事曝光,對他毫無商業利益可言,加上網友自行認定他已經抄襲,目前看來不論真相如何,有人就是先入為主,想讓他在網路上背負一個抄襲九把刀的罪名一輩子。


朱學恒發了幾篇支持九把刀的文章後,自行發起網路票選來決定陳漢寧是否有抄襲,面對有人質疑這樣的票選太過民綷,且對陳生完全不公,他的回答是:


「文學獎的評斷給後面作者的範例對我來講很重要。創作者的尊嚴對我來講很重要。網友的自覺和自主對我來說很重要。這個投票就是我發起的,所有負面影響和批評我來一肩扛。」


我真的嚇到了,我是不知道朱大要怎麼來扛這個負面影響?九把刀在這種炒作過程中,他的商業利益只會增不會減,他極可能沒有受害,反而是最大受益者。而朱學恆自認他的認定就是事實,直接把一個才初出茅廬的比賽者利用假民主投票「亂刀砍死」不給任何機會,事過境遷,他有辦法對陳生扛什麼責任呢?


九把刀對於這個投票還加以鼓吹說


歡迎大家把這個投票議題轉寄到各大部落格或論壇去,以廣泛取得各族群樣本。我知道大家挺我沒有欺負高中生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兩作品之間的相似度是否足以產生不道德的狀態,就請大家回歸到自己閱讀後的判斷。」


我只能對九把刀說,若對方也是個出書的作者,您在真相未明前絕不敢這麼公開窮追猛打的,因為您一定知道這會給對方太多曝光機會,製造更多商機。但面對一個對您在商業銷售上完全沒有威脅的高中生公開窮追猛打,您很可能只是在製造自己的商機。

罷手吧,除非法官,或評審翻案認定他抄襲,您的作法都十分可議啊。

參考:

等一下01:00,沈春華life秀重播柴智屏vs九把刀我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新加坡分紅的探討

[ 自我揭露:呼應今天 Funp 鼓勵大家不用推政治文,我希望此是純粹用一個新加坡半子(是滴,我的另一半是新加坡公民)來評論此事,請各位撇開政治意涵囉。]

媒體炒作了幾天新加坡分紅事件,大概今天最高潮,因為有家媒體(聯合報)用社論寫著:

「新加坡分紅,民進黨臉不臉紅?」

新加坡之所以大手筆分紅,主要是去年經濟成長高達百分之七點七,房地產及股市稅收成長遠超過預期。國庫歲入充實,所以政府有餘裕「還富於民」,讓全民共享豐收的喜悅。

喔?是這樣嗎?基本上一般新加坡人民的認知並非如此。

新加坡這次分紅的名目叫 Growth Dividends,名稱很好聽,「成長分紅」。你可以連去這裡看看新加坡政府的公告

若我沒記錯,上次一次有分紅大概是2006年5份左右,當時新加坡正逢國會要大選了,執政黨 PAP 宣布發錢;那時我正好也在新加坡,當時許多人民都戲稱選舉到了,所以政府會有此舉來討好人民。當時也有人說,選後開始要漲價了,因此先發錢讓大家高興一下。

這翻譯成台灣的選舉語言,應該算是明目張膽的買票。

而這次的時機點選在中國農曆年,大家說是大紅包,以下這張表可供我們參考一下:







基本上,若你是年輕的上班族,跟家裡住,或者買了三房以內的國民住宅(HDB),應該可領到400新加坡幣,折合台幣約8000多元。


但若你是科技新貴之類,2007年薪超過200萬新台幣,那麼只有相當於台幣2000元的紅包啦。


我在過年前剛好在新加坡出差,當時我看到當地的 Straits Times 報導,新加坡物價通澎在亞洲是第一,大概5%左右(台灣是3.6%),人民對物價上升已經叫苦連天。

我這兩天再跟新加坡友人探詢這次發紅的情況,他們普遍指出,主要是政府在去年年中把 GST (goods and services tax:所有商品的外加銷售稅)從 5% 調成 7%,再加上過去一年來物資嚴重上漲,因此人民基本上抱怨得非常嚴重,政府才會發出這個紅包來減少民怨。


圖說:GST 調成 7%囉。


根據當地媒體的說法,以政府拉高 7%稅收,相當於一年多增加 14億新加坡幣收入,而這次分紅則佔了這個額外歲收的62%,換言之,政府是從你口袋每多挖出來的每一塊錢中,吐出6毛錢來回饋給你

因此你要說紅包也行(但其實也是從你錢包先挖去的)、說新加坡政府真的很會收買人心也行、或者新加坡人民有了錢就忘了抱怨也行,但無論如何,這個並非如同媒體寫得那麼輕鬆如意,政府賺錢就發點甜頭給你。

這個作法我想在台灣大概行不通的。為何?新加坡一黨獨大,政府送的預算書大體都可通過,不像台灣兩黨惡鬥,這種灑錢的預算書一送出,我看又會被媒體罵到狗血淋頭,且在野黨也不會讓執政黨去作這種討好人心的事啊。

還有,其實也別高興的太快,新加坡政府宣布發紅包的同一天,還有一則普遍被台灣媒體自動忽略過的新聞:

新加坡政府首長調薪 15%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two rounds of pay hikes for ministers last year, raising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s annual pay to S$3.76 million -- at least five times that of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


新加坡政府首長去年已經調薪兩次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年薪是 376萬新加坡幣,折合新台幣 7520萬元,是美國總統年薪的五倍。

比較:目前台灣總統年薪則約 550萬元

就這樣,希望這樣大家對這個天外飛來的紅包有基本的認知。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金石堂,你的海報錯得很離譜喔

我們公司附近有家金石堂,有時中午吃飽飯我會過去逛逛,看看書架上有什麼新書。

由於我最近剛拿到葛林斯潘(Allan Greenspan)去年底剛出版的新書「The Age of Turbulence」(台灣翻譯成「我們的新世界」)英文有聲書,常在搭捷運時一面聽個一兩個章節,因此想說來看看金石堂書店裡的中文版是什麼模樣。

只是在這家位於雅虎奇摩(Yahoo)辦公大樓附近地下室的書店,似乎沒這本書的蹤影,我找來找去都沒瞧見,連非文學類排行榜裡都沒有。

我請教了一下店員,她反問:「葛林斯潘?怎麼寫」

「ㄟ...是個蠻有名的美國央行卸任主席寫的自傳。」

當時我還不知道這本書中文翻譯什麼,就給他葛老的名字,她查不到。

好吧,算了,反正連非文學排行榜都沒有,那你們應該是沒進吧,不然應該看得到進榜啊。

回來辦公室後,我上網google了一下,然後去金石堂網站查詢,發現網站上其實是有的,只是這本由大塊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將葛老名字翻成:「艾倫‧葛」,跟一般大家習稱的葛林斯潘有頗大差距,難怪查不到。

但今天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金石堂有個活動叫「心想書成」的折扣活動,海報作得很大,就掛在店門口,同時店內也有許多小張一點的海報,斗大的英文寫著「Book Bless You」。就是這張:




從去年底看到這張海報至今,似乎沒人去跟金石堂說,你這句英文寫得很「破」啊。

國一的英文喔...甚至是小三喔!

若是一般書信出現這種錯誤也就算了;若是一般小吃店的英文招牌亂寫也就算了。

偏偏你是一家書店,還不是普通書店,至少是台灣前兩大的,公司人才濟濟,鐵定有不少留學回來的,英文都超強的,怎麼會寫一句錯得這麼明顯的句子呢?且經過快兩個月了,似乎公司上下都沒人發現喔?

先不管這句話通不通,你至少可寫成:

Books Bless You.

或者:

A Book Will Bless You.

但就算寫成這樣,這句話英文本身也沒什麼意思啦,跟你要打的折扣主題一點關連都拉不上說。雖然說這個活動到2/29就結束了,但至少你就請店員拿個麥克筆加個「s」也行。

或許你可能認為少個「s」沒什麼關係,但我想對母語人士來說,看到這個寫法,大概就知道台灣的英文真的還有頗大改善空間說。

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

Update:一封來自紐約時報普利茲得獎女記者的回信

有一陣子我已經忘了這回事了,忘了我曾寫信給紐約時報一位普利茲 (Pulitzer Prizes ) 得獎女記者,詢問有關一位台灣教授林一平之事。

那時正逢林一平教授跟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 之「不好意思,其實我比你有名」 及其他bloggers打得正火熱。林一平教授一人獨戰群bloggers,回了一封超級有意思的文章

我看了一下,只對其中一段特別有興趣,也就是林一平教授提到他認識普利茲得獎主同時也是紐約時報女記者 Elliott Andrea 一事。




林一平教授似乎相當以此沾沾自喜,只是我心中蠻狐疑的,立即寫了一封信去紐約時報跟這位記者查證

我幾乎快忘了這回事了。

直到今天,我在gmail信箱準備刪垃圾信時,突然看到署名 Elliott Andrea 的回信。這封信其實已經來了幾天了,只是我先前一直以為是垃圾信,完全沒想到打開過。好家在。

Andrea 只簡短回了一句話:

「I have never heard of him.」

(我從來沒聽過這號人物)


好吧,林一平教授,雖然您貴為教授,並吹噓自己多厲害,但現在我很清楚您還蠻「膨風」的啦。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Blurb:訂做情人節禮物

為了父親的生日,今年決定來試用一下耳聞已久的 Blurb:一個自己可以印圖書的網站。

老爸年紀很大,72歲了,他是那種很鄉下的老人,雖然是住在南部的都市,但若來台北看我們,就如同電影裡你會看到的,一定是自己帶了很多自己煮的東西上來。

雖然年紀很大,但他通常一個人就會帶上三大箱,那種隨身保冷箱看起來舊舊醜醜,一望即知用了幾十年了,在南部或許看起來很ok,但當你用著繩子七捆八捆裹在一個看起來也是用了很久的爛爛推車,並把它一起送進台北市的捷運車廂裡,你可想見那種現代乾淨明亮與傳統老舊的反差效果。

但反正我們都習慣了老爸的這種作法,我們也只能多加取悅。畢竟,如同當我回到南部這做據說是「Taiwan」一詞源起的小鎮城市時,我也一樣穿著「吊嘎阿」(白內衣)跟脫鞋就去逛附近的新光三越啊。

我常拿數位相機回去拍,老爸看我常常在哪裡拍東拍西,他年輕時也是攝影師,自己的小倉庫裡還有好幾個幾十年的 Nikon 舊鏡頭,以及包括 Mamiya 這種我完全不知道怎麼使用的專業相機,但他基本上是沒有看過我這個新一代人類所使用的數位相機成果的。

也因此在今年他的生日,我決定去這家風評很不錯的Blurb(國內目前也有少部分人去試用過,請看此一網站。),做一本父親的個人寫真集。

我先把過去幾年的照片整理一下,選出要的,然後用 Blurb 網站的編輯軟體把畫冊弄出來,我選了 30 頁的,然後送出訂單。



做書本身成本並不貴,以30張頁內,另外兩個hardcover封面,總共才29.95美元(台幣960元),相當於一頁不到1美元(台幣32元)。

但就跟國外訂書一樣,運費很貴,我採比較便宜的寄法也要 18.44 美元(台幣590元),所以總計這本自己訂做的書花了我 48.39 美元。

我在1/19日寄出訂單後,網站跟我說需要5天印刷,5天運送時間,預計1/28日即可收達。

我實際收到則是2/7日。

實際一本30頁的書似乎比我原先想像的來的薄一些,但整體印刷感覺十分不錯。先前曾有台灣的朋友做類似的個人印刷,但照片成果這沒這般精美。





↑運送包裝保護得很好,跟收到 Amazon 書籍的感覺很類似。




↑果然很像一本真的買來的書啊。




↑書本身還有做封膜保護,質感很佳。




↑內頁的感覺。